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响应党中央对当代青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殷切期望,引领青年学生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2025年7月11日至18日,长安大学“岩心鉴红土・薪火传麻乡”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教师刘永旭的带领下,赴湖北麻城开展“文化传承实践”主题活动。实践队员在红色圣地中汲取信仰力量,在文化根脉里感受精神传承,在专业实践中深化知识理解,在乡村调研中探索发展路径。
红色基因浸润:从历史记忆到青年担当
实践队首站走进麻城烈士陵园,苍松翠柏间,队员们向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哀思,随后参观王树声纪念馆、麻城革命纪念馆等场馆。锈迹斑斑的枪支、泛黄的斗争文件,让队员们深切体会到革命先辈在绝境中坚守信仰的精神
实践队在乘马会馆聆听讲解,深刻感悟到会馆承载的红军精神、苏区精神以及大别山精神的时代内涵,这不仅是史料中的文字,更是麻城以“多彩旅游路”激活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核。三条半枪纪念馆里“三条半枪闹革命,二十六将出乘马”的标语与实物史料,让“坚守信仰、浴血奋战”的革命精神从抽象概念变为具象感知,进一步增强了实践队员对“红色江山来之不易”的认同感。

实践队学习红色文化,感悟红色精神
文化寻根:从移民史诗到非遗匠心
为探寻麻城文化根脉,实践队先后走访麻城博物馆与孝感乡文化公园。在博物馆,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玉器展现先民智慧,明清移民展区的族谱与迁徙图则铺开“湖广填四川”的壮阔画卷。孝感乡文化公园内“移民渡”雕塑群与“麻乡约”史料,让队员们沉浸式感受先辈拓荒创业的坚韧,理解“乡愁”背后的文化认同。
非遗作为活态的文化遗产,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实践。实践队走进三河口镇,寻访市级非遗“三河剪纸”传承人刘锦荣,探寻传统技艺的现代生命力。三河剪纸“扎根红土、记录生活”,是麻城文化传承的载体。当地政府通过“非遗进课堂”等多种举措,让“民间手艺”变为“文化IP”、让“老手艺”成为“新引擎”,用现代视角挖掘传统价值,用多元平台扩大传播范围,让非遗接上“地气”更接上“朝气”。

实践队探寻文化根脉,感悟文化之源
科学探索:地质资源与乡村振兴的双向赋能
实践队结合专业特色,深入龟峰山地区开展地貌考察,将课本知识与实地景观结合。队员们观察片麻岩风化纹路、记录岩石断口形态,在追根溯源中诠释“三下乡”“长才干”的实践要求。
为探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实践队走访了黄市坳村,见证了“地质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样本。在彭建兵院士指导下,黄市坳村以“避免乡村同质化建设,立足人才振兴,发挥地质文化特色”为原则,建成全国首个村级地质科普基地,并积极探索“地质 + 文创 + 农业”模式,“地质资源赋能乡村振兴” 的实践让队员们看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路径。
追循科学家足迹:播撒科技报国种子
实践队走进大别山地质科普教育基地,深入了解彭建兵院士扎根地质领域、守护山河安全的科研历程,对“科研报国”精神有了具象化认知。此外,在麻城市团委的大力支持下,刘永旭以青年赓续奋斗为根本,开展《弘扬科学家精神,勇担科技强国使命》主题思政课,以院士事迹为引,激励在场青年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远大抱负。

指导老师刘永旭为实践队开展思政课
此次实践活动,让红色信仰从“认知”变为“认同”,让专业知识从“书本”走向大地,让文化传承从“口号”化为“行动”。正如麻城大地的精神始终在“坚守与创新”中延续,当代青年以“接力手”的姿态,在传承中汲取力量,在实践中探索路径,让红色血脉永不褪色,让文化薪火代代相传。
(供图供稿:长安大学赴湖北麻城“岩心鉴红土·薪火传麻乡”暑期社会实践队 供稿审核:刘永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