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岭南麓的商南大地上,张淑珍的名字与茶香交织成一部跨越六十载的奋斗史诗。这位“三秦楷模”用“南茶北移”的壮举,将荒山变为茶海,让贫困山区焕发新生。长安大学赴陕西商南“秦风益路·志合商南”暑期社会实践队在商南的实践后,开展张淑珍精神线上讨论会议,深刻学习并感受张淑珍精神对乡村振兴的启示,在实践探索中找到新时代青年传承这一精神的行动路径。

(实践队学习张淑珍精神)
初心如磐:从“个人选择”到“时代担当”
1961年,面对组织分配的省直机关工作,张淑珍与丈夫焦永才毅然选择奔赴商南山区。她曾说:“农学院的不到农村去,怎么服务农民?”这种选择,源于对“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深刻认知。在商南林业站,她顶着暴雨走山路、住茅草房,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最终在1962年成功试种出第一株茶苗。这种“哪里需要就去哪里”的担当,与长安大学实践队在二郎庙村听到的“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遥相呼应——基层党组织通过党建引领,将个人理想融入集体事业,正是张淑珍精神的当代延续。

(张淑珍女士)
创新破局:从“技术突破”到“产业革命”
张淑珍的“南茶北移”并非简单的物种迁移,而是一场涵盖品种改良、种植技术、加工工艺的系统性创新。她带领团队攻克了茶树越冬难题,培育出“商南泉茗”等适生品种;更以“茶园+旅游+文化”的融合思维,推动商南茶从农产品升级为文旅IP。这种“敢为人先”的魄力,在长安大学实践队调研的青山绿水现代农业园区得到印证:园区通过“药食同源”理念开发灵芝孢子粉,用科技赋能传统农业,与张淑珍“让茶叶成为富民产业”的初心一脉相承。
奉献无我:从“个人奉献”到“精神传承”
张淑珍晚年仍坚持每天到茶园指导技术,甚至在病床上仍牵挂茶农收益。她常说:“茶农的笑脸,就是我最大的奖章。”这种“我将无我”的境界,在商南的乡村振兴实践中处处可见:二郎庙村村支书王书晶带领村民发展香菇产业,青山镇青山绿水现代农业园区负责人魏东带领村民发展现代化灵芝生产技术,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奉献”的新内涵。

(陕西省委为张淑珍女士赠语)
张淑珍曾说:“人的一生,总要留下点痕迹。”在商南的茶山上,她的痕迹是漫山遍野的茶树;在青年心中,她的痕迹是“敢为人先、奉献无我”的精神火种。实践队将带着这份精神启示,继续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供图供稿:梁翔 路婷 廖承宇 供稿审核:杨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