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至2025年7月22日,跨越四城九日,长安大学“追寻航天足迹·践行强国精神”暑期社会实践队圆满完成甘肃多地实践活动。实践路上,实践队沿敦煌、玉门、东风航天城至定西的路线,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探寻精神密码,在产业与文化的辉映中感悟强国奋进之路,将仰望星空的航天志与“深扎大地”的铁人情,锻造成时代赋予的使命答卷,回答了临行前的三重追问:如何让青年在星空与大地的对话中读懂中国?如何以专业锋芒熔铸“四个特别”精神内核?如何让历史火种照亮强国征程?
敦煌:在文化传承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七月的敦煌,鸣沙山与月牙泉相映成趣,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7月14日至15日,实践队首站抵达这座丝路名城,以“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为主题展开实践调研。
在鸣沙山月牙泉景区,队员们实地考察生态保护工程,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内涵。当地通过科学规划游览路线、实施植被恢复项目,实现了景区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平衡,这正是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中关于厉行节约、绿色发展要求的生动体现。随后,实践队走进敦煌博物馆,从馆藏文物中梳理丝路文明脉络,见证多元文化在此交融互鉴的历史轨迹。在莫高里工匠村,队员们在讲解人员的带领下,详细记录了壁画修复、彩塑制作等传统技艺的传承现状,同时与工匠村的张惠琦女士展开访谈,深入了解敦煌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现状,探究工匠精神的内涵,分析年轻一代在敦煌艺术传承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路径,为推动敦煌艺术的保护、创新与传承提供参考。

玉门:在铁人故里感悟奋斗精神的时代传承
离开敦煌,实践队于7月16日至17日奔赴玉门老城区。这座因石油而兴的城市,至今仍回荡着“老石油人”的呐喊。
在693人防工程遗址,斑驳的掩体与战备设施无声诉说着三线建设时期的艰苦岁月,让队员们深切感受到老一辈建设者“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担当。走进王进喜纪念馆,通过实物陈列与影像资料,“铁人”跳进泥浆池压井喷的场景历历在目,其“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精神震撼人心。在玉门油田“老一井”旁,队员们聆听石油开采的创业故事,理解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忘我拼搏”的铁人精神如何从油田走向更广阔的领域,成为党建引领下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精神旗帜。玉门的实践印证了:红色精神始终是激励党员干部群众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是推动地方发展的宝贵财富。

东风航天城:在戈壁深处解码航天精神的内核
7月18日至20日,实践队抵达本次行程的核心站——东风航天城。茫茫戈壁中,这座朴素巍然的航天城见证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跨越,更将“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东风精神的深刻内涵烙印在城市的每个角落。
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队员们参观了火箭的结构和外部的发射塔架,仰望这座托举过无数航天器的“通天塔”,感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在东方红遗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痕迹犹存,诉说着“两弹一星”元勋们隐姓埋名、攻坚克难的往事,诠释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勇于登攀”的精神内涵。历史展览馆内,从早期科研设备到现代航天成果的陈列,勾勒出中国航天的发展轨迹;问天阁中,航天员出征前的庄严宣誓场景,彰显着航天人对使命的忠诚。东风航天城的每一处印记,都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航天精神是党领导下科技自立自强的精神结晶,是强国路上不可或缺的力量源泉。
定西:在陇中大地见证党建引领下的发展实践
7月21日至22日,实践队走进定西,在这片曾被称为“苦瘠甲天下”的土地上,感受新时代的发展脉动。
实践队先后来到定西马铃薯研究所及龙头企业,调研特色产业发展现状。通过参与定西马铃薯大会,详细了解从脱毒种薯培育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模式,看到党建引领如何将“小土豆”打造成富民“大产业”——党组织牵头建立合作社、党员带头推广新技术,推动绿色农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在城市展览馆,队员们通过规划沙盘与数据图表,直观感受定西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治理、民生改善等方面的蜕变;定西市博物馆内,从马家窑文化彩陶到近代脱贫攻坚实物,展现了“艰苦奋斗、不甘落后”的陇中精神如何与现代发展理念结合,在党的领导下实现“苦瘠之地”到“致富之乡”的跨越。定西的实践证明:党建引领是推动产业升级、城市发展的根本保障,科技支撑与精神力量共同铸就了地方发展的内生动力。
此次实践活动,实践队跨越四地,从文化传承到精神溯源,从产业发展到科技强国,行程紧凑而内涵深刻。完成了“感悟精神伟力”、“凝聚青春合力”、“赋能强国建设”的三大实践目标,队员们收获颇丰,未来将把所见所感转化为学习动力,以青年视角传播红色精神与发展故事,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

团队集体合影
(供图供稿:长安大学“追寻航天足迹·践行强国精神”暑期社会实践队 供稿审核:阚红淼)